智能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凭借无需化学试剂、多组分同步测量、抗干扰强等优势,已成为环保监测与工业过程控制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其高精度性能的发挥,高度依赖规范的操作流程与科学的使用方法。错误操作不仅会导致数据失真,还可能缩短仪器寿命。掌握
智能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的正确使用要点,是保障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。

一、使用前准备
安装环境:仪器应置于干燥、通风、无强电磁干扰的室内,避免阳光直射;若为便携式现场使用,确保平台稳固、电源稳定(建议配UPS);
气路检查:确认采样探头、伴热管线、过滤器及气室连接密封无泄漏,伴热温度设定≥180℃(防止SO2冷凝成硫酸腐蚀光窗);
预热与自检:开机后预热30分钟以上,待光源、光谱仪及恒温气室稳定;运行内置自检程序,确认光强、零点漂移在允许范围内;
校准验证:使用标准气体(如50ppmSO2/N2)进行跨度核查,误差应≤±2%。
二、采样与测量规范
探头插入深度:采样点应位于烟道中心或符合HJ75规范的网格点,插入深度≥1米,避开涡流区;
吹扫与平衡:开始测量前,用洁净空气或氮气吹扫气路5分钟,清除残留气体;待读数稳定(波动<1%)后再记录数据;
湿基/干基切换:根据环保要求选择输出模式,确保湿度传感器正常工作,必要时启用冷凝水自动排放;
多组分同步监测:避免手动干预光谱拟合参数,让DOAS算法自动解析各气体浓度,防止人为引入偏差。
三、特殊工况应对
高粉尘烟气:增加反吹频率(如每5分钟一次),防止光学窗口积灰;可选配前置高效陶瓷滤芯;
高湿或含氨环境:注意NH2与NO2可能生成铵盐堵塞管路,建议采用全程高温伴热(≥190℃);
低浓度测量:延长积分时间,提升信噪比,但需平衡响应速度。